进入自己心仪的目标院校是多少学子心中的梦!而当考生们在选择报考专业的同时,也要密注意导师的选择,因为这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你未来硕士、博士生涯的生活和学术研究方向,甚至是今后的毕业论文与就业。在此,鸿知华东师范考研网为志在华东师范大学考研的考生们,认真总结了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各专业的导师信息,希望能让大家未来的研究生之路更加顺畅!
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:闫光才
闫光才
教授
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
教育学部
高等教育研究所
联系电话:62232291
主页网址:http://www.ihe.ecnu.edu.cn/show.aspx?info_lb=52&info_id=98&flag=2
电子邮箱:yanguangcai21@163.com
研究方向
高等教育,学术制度与政策研究,比较教育,教育、文化与社会
社会兼职
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
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会副理事长
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、学术委员会委员
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副理事长
学术成果
主要著作
《精神的牧放与规训:学术活动的制度化与学术人的生态》,专著,教育科学出版社,2011年
《美国的学术体制:历史、结构与运行特征》,主编,教育科学出版社,2011年
“TheCircumstancesandthePossibilitiesofCriticalEducationalStudiesinChina”,Chapter27,TheRoutledgeInternationalHandbookofCriticalEducation,editedbyMichaelW.Apple,WayneAu,andLuisArmandoGandin,Routledge,2009,Co_author:Chang_Yin
《思潮涌动与教育变革》,专著,安徽教育出版社,2009年
《文化政治与教育》(阿普尔著),主译,教育科学出版社,2005年
《大学的人文之旅》,专著,教育科学出版社,2005年
《民办教育引论》,合著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
《识读大学:组织文化的视角》,专著,教育科学出版社,2002年
《比较高等教育》,副主编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2年
主要论文
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能力与人才培养制度改革,《中国高教研究》,2016年第11期(《新华文摘》2017年第3期转载)
我们的教育究竟缺什么?《光明日报》,2016年1月5日(《新华文摘》2016年第6期转载)
西方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悖论及其当下境况,《教育研究》,2016年第6期
学术聘任制度及其政策风险,《高等教育研究》,2016年第5期(《新华文摘》2016年第18期转载)
学术生命周期与年龄作为政策的工具,《北京大学教育评论》,2016年第4期
新形势下我国留美高层次人才回国意愿和需求分析,《苏州大学学报(教科版)》,2016年第3期
关于教育中的实证与经验研究,《中国高教研究》,2016年第1期(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2016年第5期转载)
年长教师:不良资产还是被闲置的资源,《北京大学教育评论》,2015年2月
学术系统内部分化结构生成机制探究——基于学术人职业生涯过程中产出稳定性的分析,《高等教育研究》,2015年2月
闲逸与仓皇的学问,独立,《读书》,2015年7月
高等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逻辑,《中国高教研究》,2014年第1期
对英美等国家基于证据的教育研究取向之评析,《教育研究》,2014年第2期
年龄变化与学术职业生涯展开的轨迹,《高等教育研究》,2014年第2期
侏罗纪公园中的展品,《读书》,2014年第8期
AnempiricalstudyoffacultymobilityinChina,HigherEducation,Vol.69No.4,YANGuangcai,YUEYing*,NIUMenghu,SSCI
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,《苏州大学学报(教育科学版)》,2014年第3期
毕业生就业与高等教育类型结构调整,《北京大学教育评论》,2014年第4期(《新华文摘》转载,2015年第5期)
学术活力与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性特征,《高等教育研究》,2014年第10期
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改了什么?《光明日报》,2014年3月25号
尊严是变革时代大学必要的优雅,《探索与争鸣》,2013年第8期
教育及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数据——兼议当前的大数据热潮,《北京大学教育评论》,2013年第4期
约翰旧影,燕京遗踪,《读书》,2013年第3期
学术团队的运作与人才成长的微环境分析,《高等教育研究》,2013年第1期
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及其构建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,《澳门理工学报》,2013年地3期
谁的大学?最后的教授?《读书》,2013年第11期
让高校学人“静下心来做学问”,《光明日报》,2013年7月10号
高校学术评价过程中的认可机制及其合理性,《教育研究》,2012第10期
学术等级系统与锦标赛制,《北京大学教育评论》,2012年第3期,(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转载,2012第11期)
研究型大学中本科教学与科学研究间关系失衡的迷局,《高等教育研究》,2012年第7期
“人才强校”战略内涵与其实施的现实境遇”,《中国高教研究》,2012年第11期
ThoughtsontheRoleofGovernmentintheDevelopmentofWorld-ClassUniversitiesinChina,ChineseEducation&Society,Vol44,No5.11.
皇家科学院和学会:学术与政治、国家,《读书》,2011年第7期
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方略与对策,《复旦教育论坛》,2011年第5期
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化:知识建构还是话语策略?《北京大学教育评论》,2011年第4期
差异社会中的机会均等:素质教育展开的制度困境,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》(人文社会科学版),2011年第3期
低碳时代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内涵及学术研究走向,《高等教育研究》,2011年第3期
关于高校“去行政化”议题的省思,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》,2011年第1期
关于创造力、创新与体制化的教育,《教育学报》,2011年第2期
从成长规律看拔尖创新型学术人才培养,《中国高等教育》,2011年第1期
韦伯之后的学术与政治,《读书》,2010年第10期,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,2011年第2期
亚努斯的隐喻:去行政化语境下的学术精英角色与权力内涵分析,《复旦教育论坛》,2010年第10期
关于教育评价及其风险,《教育科学研究》,2010年第4期
对外开放与高等教育强国的关系内涵,《比较教育研究》,2010年第10期
高校学术失范问题的探索性实证研究,《北京大学教育评论》,2010第2期
学术系统的分化结构与学术精英的生成机制,《高等教育研究》,2010年第3期
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呵护人的好奇心,《探索与争鸣》,2010年第3期,《新华文摘》2010年第14期
TheconstructionofacademicsysteminChina:Itshistoryandpresentchallenges“FrontiersofEducationinChina”,No3,2009
困守象牙塔,读书,2009年第6期
高校学术“近亲繁殖”及其效应的分析和探讨,复旦教育论坛,2009年第4期
“要么发表要么出局”,研究型大学内部的潜规则?,比较教育研究,2009年第2期,《新华文摘》,2009年第8期
高校学术失范现象的动因与防范机制分析,高等教育研究,2009年第2期
学术共同体内外的权力博弈与同行评议制度,北京大学教育评论,2009年第1期,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,2009年第5期
知识分子的时代境遇与现代大学的自我救赎,大学研究与评价,2008年第11期
中国学术制度建构的历史与现实境遇,北京师范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08年第6期
迫不得已的荒谬?,读书,2008年第7期
批判教育研究在中国的境遇及其可能,教育学报,2008年第3期
“所罗门宫殿”与现代学术制度的缘起,清华大学教育研究,2008年第1期
文化乡愁与工具理性:学术活动制度化的轨迹,北京大学教育评论,2008年第2期
子宫、语言和政治,读书,2007年第3期
美国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基督教政治,比较教育研究,2007年第6期
批判教育研究的学术脉络与时代境遇,教育研究,2007年第8期
学术认可与学术系统内部的运行规则,高等教育研究,2007年第4期
田野札记:中国民办教育制度演进的逻辑,民办教育研究,2007年第4期
学院人的癖好与大学的制度安排,高等教育研究,2006年第1期
教育研究中量化与质性方法之争的当下语境分析,教育研究,2006第2期
以政治正确的名义,读书,2006年第9期
是开放还是关闭:读列文的“美国心灵的开放”,北京大学教育评论,2006年第2期
图像化时代的大众趣味与学术人的境遇,探索与争鸣,2006年第9期
大学与城市、社区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,比较教育研究,2006年第6期
教师“身份”的制度与文化根源及当下危机,北京师范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06年第4期
你站在谁的一边,读书,2005年第2期
学术环境的整体优化与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方略,探索与争鸣,2005年第1期
清华国学院的浮沉及其在当代学术界的价值,学术界,2005年第2期
教育日常生活中的诚信,教育科学研究,2005年第1期
权力网络:民办高等学校的日常生存状态,教育发展研究,2005年第2期
教育过程中知识的公共性与教育实践,北京大学教育评论,2005年第2期
教育日常生活中的标定,教育科学研究,2005年第2期
校服的一种文化诠释,教育科学研究,2005年第3期
中关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,重庆社会科学,2005年第4期
真实与虚妄:学生的赛博世界,教育科学研究,2005年第4期
走向日常生活的生命教育,教育科学研究,2005年第5期
在教育的日常生活中体会公正,教育科学研究,2005年第6期
“辫子”与学校的“发型”文化,教育科学研究,2005年第7期
控制与反控制:日常教育中的阅读,教育科学研究,2005年第8期
中关村高校群落与文化生态,北京社会科学,2005年第4期
学术制度建构的合法性与合理的制度安排,探索与争鸣,2005年第9期
人类学者视野中的硅谷,读书,2004年第1期
开放中的人文社会科学与教育学,教育研究,2004年第4期
话语霸权、强势语言与大学的国际化,华东师范大学学报(教科版),2004年第1期
当代中国教育理论话语纷呈背后的忧思,新华文摘,2004年第17期
新保守主义与美国大学自由教育的危机,高等教育研究,2004年第4期
牛津大学与牛津城:传统大学与社区间互动的经典案例分析,比较教育研究,2004年第4期
从断裂到整合: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变迁,重庆社会科学,2004年第1期
导师制与牛津传统所面临的危机,民办教育研究,2004年第1期
城市社会中高校群落现象透视,教育研究,2003年第5期
全球化:一种意识形态?—全球化语境下大学与民族国家间的关系,北京大学教育评论,2003年第3期
教育评价的正当性与批判性评价,北京师范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03年第2期
整体性坍塌之后:当代知识格局调整与大学普通教育变革,比较教育研究,2003年4期
斯坦福的硅谷与硅谷中的斯坦福,教育发展研究,2003年第9期
技术社会中大学教育的人文与生态关怀,高等教育研究,2003年第5期
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转型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,教师教育研究,2003年第6期
对大学人事制度的反思,探索与争鸣,2003年第10期
均衡发展:义务教育的底线公平,教育科学研究,2003年第1期
全球化语境下我国中小学语言教育改革,教育科学研究,2003年第9期
现代大学的人文关怀与本科教育的职业取向,复旦教育论坛,2003年第5期
大学组织特性与组织文化模式,中国教育管理评论,2002年
也谈社会科学研究结果的“真实”,社会学研究,2002年第3期
理解大学:关于大学的断想,教育研究,2002年第3期
教育的功能、功用到功效:20世纪西方公共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进逻辑,比较教育研究,2002年第3期
教育的生命意识:由荒野文化与园艺文化的悖论谈起,清华大学教育研究,2002年第2期
NCLB与布什政府的教育政策倾向,外国教育研究,2002年第8期
约制民办教育中不良竞争的制度分析,教育与经济,2002年第4期
精神的牧放与驯化,教育参考,2002年第7-8期
大学的社会责任,随笔,2001年第3期
20世纪大学普通教育思想回顾与述评,高等师范教育研究,2001年第5期
从功能与结构角度析国外公立教育与私立教育间的关系,民办教育动态,2001年12月
大学组织整合的文化视角扫描,教育研究,2000年第11期
大学的自治传统,读书,2000年第10期
大学组织的管理特征探析,高等教育研究,2000年第4期
主要科研项目
主持关于学术生命周期的实证检验与我国学术制度与政策的调整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,项目号71373083,2014年
主持教育部规划司委托项目:行业需求与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调查,2014年
主持“人才强校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”,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,2009年
主持“高端学术人才评价标准与模型研究”,教育部科技委战略研究重点项目,2009年
主持“华东师范大学年度发展报告—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(UCLA)为标杆”,华东师范大学育学理论创新与教师教育实践改革创新基地项目,2009
主持“学术精英的成长环境与机制研究”,上海十一五哲社规划和上海市教科重点项目,2009
主持“中美学术产出差异的体制性因素比较研究”,教育部科技委战略研究重点项目,2008
主持“我国学术制度建构与学术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”,全国十五教育科学规划国家一般项目
主持“北京高校学术研究体制的运行状态、问题及对策的实证研究”,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,重大项目,2006
主持“当代大学本科教育方向调整与人文社会科学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优化”,全国十五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
主持“城市社会高校群落与社区间的互动研究”,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
主持“理解与诠释:一所民办高校的实地调查研究”,香港中文大学资助项目暨七方研究所研究项目
负责顾明远教授“构建学习型社会研究”子课题《学习型社会指标体系的建构研究》,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
负责钟秉林教授“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”子课题“高等教育发展理论研究”,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
奖励情况
2016年,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
2015年,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
2015年,上海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
2014年,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
2014年,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
2013年教育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
2012年,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
2010年,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
2009年,入选闵行区拔尖专业人才
2008年,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
2004年,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首届高等教育优秀博士论文奖
出国(境)访学情况
2016年1-4月,美国威斯康辛大学-麦迪逊分校高级研究学者
2014年8月,美国威斯康辛大学-麦迪逊分校合作研究
2009年,曾赴德国洪堡大学参加华东师范大学与洪堡大学双方学术交流
2009年,曾赴日本东京大学参加中日高等教育论坛年会
2006·9-2007·9,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从事访学研究
2005年,曾赴日本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与日本创价大学双方学术交流
2003年,曾赴法国巴黎参加中法教育论坛
华东师范大学考研笔记、资料、资讯请登录鸿知华东师大考研网查看最新华东师大研究生信息
【点击加入】2019华东师范大学考研复试群:691769196 
-----------------------^_^2019考研复试来袭,你准备好了吗?^_^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